追缴关税、扣查商品……中国跨境商家的“灰区操作”遭遇严查,生意“合规化”迫在眉睫?

“关税降温”的信号,仍在继续传递。

美东时间4月23日,《华尔街日报》援引知情人士独家报道称,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大幅削减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,在某些情况下削减幅度超过一半,此举旨在缓解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。一名白宫高级官员称,美国对华关税可能将降至约50%至65%这一税率区间。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关税政策风向有所缓和的同时,另一场风暴也在全球范围内悄然来临,过去那些因监管覆盖难度大、执法资源有限而未被查实的问题,如低申报、产地造假等逐步成为重点稽查对象。
被美国CBP追补200万历史关税
跨境卖家迎来“生死局”

据业内爆料,近期有一位亚马逊美国站卖家疑似长期低申报货物价值后,已经被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发现、并开始追诉高达200万的历史关税。

图片

在这位美区卖家的网上发帖中,该卖家表示,因产品利润偏低,此前一直采取低申报方式出货,三年来并未遇到过查验,“谁也没想到,今年政策一变、关税战一开,就成了典型被查对象”。突如其来的“翻旧账”,让其措手不及。

该案件起初只是其中一票货物被抽查,卖家配合提交了资料,想着“该补就补,早点处理完事”。没想到,这票还未了结,CBP便发来新通知:要求补交过去三年内共36票货物的全部资料。

“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。36票啊!每票都补税,加起来估算得有200万——我们公司一年利润也就这个数。

如果补税,一年白干;但如果不补税,该跨境卖家很可能面临“生意从此做不下去”的问题,可谓是场“左也一刀,右也一刀”的生死局。

伪造生产地标签,
约1.5亿中国产品在韩国被查扣
除了关税补缴,部分国家也正在收紧原产地造假等问题的审查。
据外媒报道,韩国海关总署于近日披露,2025年第一季度累计查获价值295亿韩元(约1.5亿元)的非法转口商品,这些本应来自中国的货物被贴上“韩国制造”标签,以规避美国针对中国商品的高额关税。其中97%的违规货物目的地为美国,较2024年全年62%的占比显著攀升。
image.png
据了解,自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后,部分中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便开始尝试通过原产地伪造、第三国中转等方式规避成本压力。其中最典型的操作模式,便是将货物转运至韩国后,篡改产地标签,再出口至美国,以此避开更高税率。
为遏制此类行为,目前韩国成立了专项工作组,重点监控高风险商品供应链,并与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(CBP)启动联合调查。韩国海关表示,3月已针对特朗普政府任内可能加剧的违规行为展开专项排查,一季度即发现多起“伪装出口”证据。
所有涉案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已移交检察机关,面临刑事追责和高额罚款。目前,韩国海关正加急拦截已进入物流链的问题商品,同时呼吁企业遵守规则,强调“任何试图利用制度漏洞的行为都将面临严厉惩处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仅韩国,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印尼、墨西哥等最常用来转口的国家,也都被列入高风险监管名单。 
在关税战升级的大背景下,低申报、隐瞒产地等“灰区操作”,正从曾经的“潜规则”转变为重点稽查对象。对于卖家而言,当下最紧迫的,不是如何绕过,而是如何及时查漏补缺、梳理申报链路,筑牢合规底线。


来源:出海产业笔记


评论
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