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,2025年11月14日,一项极具杀伤力的新规被敲定:自2026年起,所有进入欧盟的150欧元以下进口小包裹,不再享有免税待遇。
当局开门见山,明确披露数据:91%的这类包裹来自中国。这不是信号,是靶心。这一拳挥出,目标直指“中国产、直邮、低价”的跨境电商模式。时间节点定了,征税方式也明了,接下来,就是倒计时。
从2024年开始,欧盟各成员国的边境清关系统几乎被低价小包裹淹没。每天约1200万件,全年46亿件,包裹数量超越以往所有记录。它们轻便、便宜、直邮,寄自同一个方向:中国。
衣服、耳机、玩具、装饰品,海量商品通过电商平台打包出海,穿过免税政策缝隙,低调但强势地渗透欧盟市场。免税门槛是150欧元,只要低于这个数字,消费者无需缴税,商家也无需登记。这成为跨境电商天然的加速通道。
但“速度”的另一面,是失控。欧盟内部开始警觉,本土零售商的竞争力持续下滑,税收流失严重,合规企业怨声四起。而一部分包裹里夹杂着假冒品、违规产品、未申报货物,更让监管机构焦头烂额。
2025年初,欧洲街头不少小商户开始抱怨。一些店主干脆关门转型送外卖,原因简单:生意被“平台中国货”冲垮了。你卖一件20欧元的衣服,对面手机里同款只要4.9欧元包邮,还免税。消费者不傻,谁还逛街?
欧盟内部调查越查越多问题。150欧元以下包裹不仅数量庞大,而且海关抽查率低,违规品、假货、甚至危品时有混入。更关键是,这些商品绕过增值税和关税,导致财政损失巨大。德国财长在议会上明确表示:这不是跨境贸易,是漏洞套利。
法国提出了一份数据报告,显示2024年一年,从中国发往法国的低价包裹数量翻了一倍,而本国服装、电子、日用品的市场占有率则普遍下滑。荷兰、比利时、波兰等国也表示,边境快递流量激增,清关能力早已不堪重负。
批评声音逐步升温,不再局限于零售行业。物流行业抱怨管理混乱,制造业联合工会指出劳动力流失与价格战的关联,一些议员更是直言:“欧盟不能再容忍制度被滥用。”
2025年11月13日,欧盟财政部长会议终于达成一致:取消150欧元免税门槛,实施时间提前到2026年初。就在当天,政策草案在布鲁塞尔对外公开。新制度不仅废除免税,还提出“每件包裹征收统一处理费用”的过渡方案。
这一次,欧盟没有试探,直接动手了。拖了数年不愿碰的豁免制度,在这一刻画上句号。而最直接的受影响者,毫无疑问,是中国制造、平台商户和数以千万计依赖免税红利生存的小商家。
11月14日,新规正式官宣。免税终结不是唯一变化,更伴随一整套配套制度:小包裹将征收普通关税及增值税,电商平台将被列为责任方,处理费初步定为2欧元每件。
这意味着,以往依赖“低价+免税+快递直邮”三板斧打市场的中国制造,将不得不面对关税成本上涨、申报程序复杂化、通关时间延长等连锁反应。
此前通过平台直邮进入欧盟的海量产品,如今必须入账、登记、纳税。更大的冲击,是失去了“无感购物”的用户体验。消费者要为税费买单,商家要为合规埋单。
对于靠超低利润走量的电商模式来说,这不是简单的价格上浮,而是基础逻辑的变化。从定价、仓储到销售策略,所有链条都将被迫重构。
对中国制造而言,这一政策并非第一次外部规则调整,也绝不是最后一次。电商平台或将通过在欧洲建仓、自建物流、提前缴税等方式应对,但短期阵痛无法避免。
中小卖家将面临最先的冲击。一旦订单成本上涨、履约时间拉长,性价比优势就会被抹平。一些依赖平台流量和低价策略的商家,可能不得不退出欧洲市场。
长期看,这场变局可能倒逼产业升级。从出口成品向本地运营转型,从单一价格优势向多元供应链调整,是一次被动中的主动。
但话说回来,这场政策转向也暴露了全球贸易博弈的另一面。谁掌握规则制定权,谁就能选择何时出拳。欧盟这一手看似针对制度,其实针对的是竞争权力。
未来的挑战,是比拼谁能在规则变化中最快转身。中国制造的反应能力,正接受一次全球性的考验。
来源:跨境脉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