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性恢复,中欧同步取消

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
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6日主持例行记者会。

有记者提问:据报道,中国已取消对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的相关限制措施,他曾于2021年被中方制裁。外交部是否能够证实这一消息?

林剑:过去几年,中欧立法机构交往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了一些波折。当前形势下,双方都认为中欧加强对话合作十分重要。

经双方商定,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。我们相信并期待,随着中欧全面恢复立法机构交往,双方的交流和理解将更加深入,将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

50年来,中国同欧盟贸易快速增长,双边货物贸易额从不足30亿美元增至近8000亿美元,双方目前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。与此同时,中欧双方贸易结构互补性强,近年来中国产品在中欧贸易中的竞争力明显上升。

据中国海关统计,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858亿美元,同比增长0.4%,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5165亿美元,同比增长3.0%,自欧盟进口2694亿美元,同比下跌4.4%1975—2024年,中欧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24.0亿美元上升至7858.2亿美元,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额从8.1亿美元增长至5164.6亿美元,中国自欧盟进口额从15.9亿美元增长至2693.6亿美元,分别增长约326倍、637倍和168倍。

中国和欧盟当前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。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,欧盟则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。对于中国而言,2020年英国正式脱欧后,欧盟降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,并保持至今。欧盟在2004年第五次扩员后至2019年,曾长期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。对于欧盟而言,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,中国长期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,其中2020—2022年一度超过美国,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。

从成员国层面看,德国、荷兰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是中国在欧盟的传统贸易伙伴,近年来中国同波兰、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也快速增长。如表1所示,目前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,2024年两国贸易额为2018亿美元,占中欧贸易总额的25.7%;第二大贸易伙伴为荷兰,贸易额1099亿美元,占比14%;排名第三至第十的成员分别是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波兰、比利时、爱尔兰、捷克、瑞典。中国同上述十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合计占中欧贸易总额的84.5%

中国同欧盟前十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中欧贸易总额的比重(2024年与2004年比较)

图片

中欧合作的利益是长远的。不过就当下来看,一些领域、行业或许会立竿见影。

中国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(占比 21.3%),欧盟是中国重要贸易伙伴,2024 年中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 7858 亿美元,同比增长 0.4%。

美国关税问题使中欧合作意愿增强,贸易合作机会有望进一步扩大,推动双方贸易规模持续增长。

中国出海企业可以重点关注以下领域:

1.新能源汽车

2025年一季度,中国对欧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2%,宁德时代与宝马、奔驰的合资工厂陆续落地。欧盟取消对华电动汽车关税后,比亚迪、蔚来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突破12%。

前不久,欧盟委员会表示,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设定最低价格,以取代欧盟去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方案。以设定最低价格取代关税,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,这是一次重大机遇。

过去,中国新能源汽车以低价策略打入欧洲市场,部分消费者难免对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心存疑虑。随着价格的合理调整,企业能够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品牌建设、售后服务等方面,逐步扭转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固有认知,从单纯的 “价格优势” 向综合的 “价值优势”转变。

图片

相较于中国企业,欧洲本土汽车产业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步伐相对迟缓,中国新能源汽车急需出口欧洲消化产能。随着中欧关系的改善,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的出口量也将迎来进一步增长。

2.光伏储能

因为欧洲能源转型需求强烈,中欧在光伏、储能等领域技术互补性强,这为中欧在绿色能源上的合作提供了基础。目前中欧在光伏、储能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合作已形成 “中国技术 + 欧洲标准”的协同效应。

比如光伏产业:中国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超 80%,欧盟 2024 年从中国进口光伏产品增长42%,匈牙利电池工厂已成为中欧合作标杆。

2025年3月中国共出口欧洲市场约 8.43 GW 的光伏组件,环比上升45%,与 2024 年 3 月的 9.67 GW 相比下降 13%。截至今年三月底,中国一季度共出口欧洲市场约 21.53 GW 的光伏组件,同比去年 23.7GW 下降 9%。

2024年,欧洲大型储能系统装机量预计首次超越户用储能系统。欧洲光伏产业协会预测,欧洲整体储能市场未来将保持 35% 的强势增长。这为中国储能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,吸引双方开展广泛合作。


来源:外贸单证中心



评论
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