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岸畅通激发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

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高质量发展需求,我国外贸在全球格局调整中实现稳量提质。便捷畅通的口岸通道让更多“中国制造”加速走向世界,也让更多“全球好物”快速进入中国市场,更好地服务百姓需求。这不仅改善了外贸营商环境,还重塑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竞争优势。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显示,在53个参评经济体中,中国海关和贸易法规感受度指标评价最优。


近年来,我国以口岸畅通为突破口,通过布局优化、政策创新与技术赋能等举措,持续打通贸易堵点、降低通关成本、提升服务效能,推动外贸营商环境深化改革,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通关便利化实现新突破,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。“关通全球、物达八方”,让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更加广泛、更加密切。


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打破了长期以来沿海口岸主导的非均衡格局,推动口岸布局实现从单点分布到全域协同的空间升级,构建了“东中西协同、海陆空联动”的立体化开放网络。一方面,激活沿边口岸功能,依托跨境通道激活边境贸易,进一步推进跨境经济合作。另一方面,提升内陆口岸能级,通过与沿海、沿边口岸联动,打通内陆地区对接全球市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同时,推动沿海口岸集群化发展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枢纽型口岸群,承载高端航运与全球供应链管理功能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新增及扩大开放口岸40个,总数达311个,促使口岸从“边缘通道”转变为“区域经济增长引擎”。


制度创新是口岸畅通的核心支撑,其核心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营商环境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,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。海关总署联合20多个国家部委,持续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,在全国17个省区市25个城市累计推出108项改革创新举措,着力营造更加便利、安全、可预期的贸易环境。同时,强化互联互通,加强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,重要枢纽节点口岸扩能提质。深化制度创新,扩大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产品目录,取消跨境电商海外仓备案,实行海外仓出口离境即退税、销售后再核算等政策。


智慧口岸建设加速推进。智慧化转型是提升口岸效能的关键路径,“十四五”期间,数字技术在口岸通关和外贸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,海关总署在63个口岸开展智慧口岸试点建设,取得初步成效。同时,我国通过全流程电子化改造与数据协同,推动货物通关实现了申报、查验、放行各环节的无缝衔接,大幅压缩传统通关中的流程壁垒与时间损耗。更重要的是,智慧化带来了监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,“智慧旅检”覆盖全国80%的航空口岸,旅客通关效率倍增;数据“跑路”替代了企业“跑腿”,有效降低了时间成本。口岸通关便利化的提升直接激发了更多外贸活力。


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口岸通关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,从布局扩容到流程精简,从制度创新到智慧赋能,一系列改革举措既打通了物流大动脉,又畅通了服务微循环。但同时也要看到,我国的口岸发展仍存在部分基础设施老旧、区域发展不平衡、跨部门信息协同有待加强等问题。下一步,需要以更高标准推进口岸建设,持续深化智慧口岸试点成果推广,推动中西部口岸功能升级;进一步拓展“单一窗口”国际合作,完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,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。

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



评论
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