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重冲击下的中国跨境卖家 亚马逊涉税报送与 FCC 清退行动 深度解析 写在前面/ Written in advance 时值 2025 年跨境电商行业的 “多事之秋”,国际局势的持续动荡叠加全球电商平台规则的密集调整,正推动中国跨境卖家群体进入前所未有的合规 “深水区”。据艾瑞咨询《2025 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研究报告》 显示,2024 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已突破 2.8 万亿元,其中亚马逊平台贡献了超 35% 的交易额,中国卖家在该平台的店铺数量占比更是高达 42%。然而,近期两大关键政策的落地,正从税务合规与产品准入两大维度,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生存发展发起挑战。 D1 亚马逊涉税信息报送 中国卖家税务合规进入 “强监管时代” 早在 2025 年 3 月,国家税务总局与商务部联合发布的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》及《2025 年第 15 号公告》便已明确要求,国内外电商平台需于 2025 年 10 月起,定期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中国卖家的完整涉税信息。此前,阿里国际站、SHEIN 等平台已陆续完成信息报送系统的搭建与测试,而作为中国卖家最依赖的跨境平台之一,亚马逊的动作始终备受行业关注。 01 亚马逊涉税报送的 “三大核心要点” 2025 年 10 月 13 日,亚马逊全球卖家支持团队正式发布《中国平台卖家涉税信息报送通知》,明确了三项关键执行细节: 报送频率与首次时间:不同于部分平台的 “月度报送”,亚马逊采用 “季度报送” 机制,首次报送需在 2025 年 10 月 31 日前完成,覆盖 2025 年 7 月 1 日 - 9 月 30 日的交易数据。据亚马逊后台数据显示,截至 2025 年 9 月底,该平台活跃中国卖家数量约 86 万,其中企业卖家占比 78%,个人卖家占比 22%,首次报送将涉及超 5000 万条交易记录的整理与提交。 信息报送范围的 “全维度覆盖”:相较于公告中要求的 “基础涉税信息”,亚马逊的报送清单进一步细化。以企业卖家为例,除企业名称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外,还需提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明、银行账户的收支明细(区分跨境收款与境内结算) ;个人卖家则需补充身份证正反面照片、常用收款账户的开户支行信息。值得注意的是,平台还要求报送 “店铺佣金与服务费的具体构成”,包括平台基础佣金、FBA 费用、广告投放费用等细分数据,这为税务机关核查 “实际营收真实性” 提供了关键依据。 卖家信息验证的 “刚性要求”:通知明确指出,若卖家在 2025 年 10 月 20 日前未完成后台 “必填信息” 的补充与验证,其店铺将被限制 “提现功能”,直至信息审核通过。据 AMZ123 调研数据显示,截至 2025 年 10 月 15 日,仅约 45% 的中国卖家完成了信息更新,其中中小卖家的完成率不足 30%,主要面临 “跨境银行账户明细调取困难”“企业税务登记信息与平台注册信息不一致” 等问题。 02 对中国卖家的 “分级影响” 与应对建议 此次涉税报送并非 “一刀切”,而是对不同规模的卖家产生差异化影响: 大型卖家(年营收超 1 亿元):需重构全球税务架构。以深圳某主营家居用品的亚马逊大卖为例,其在美、英、德等 12 个国家设有海外仓,此前通过 “第三方收款工具拆分营收” 的方式降低税负,如今需按照报送要求整合所有海外账户数据,预计将增加 15%-20% 的税务合规成本。对此,普华永道跨境税务专家建议,大型卖家可通过 “建立海外控股公司 + 合规申报跨境税” 的模式,优化税务成本,同时需在 2025 年 12 月前完成与税务机关的 “数据对接测试”。 中小型卖家(年营收 1000 万 - 1 亿元):面临 “合规成本激增” 压力。据测算,中小卖家若聘请专业财税团队处理跨境税务申报,年均成本将增加 8 万 - 15 万元,部分利润率不足 10% 的卖家可能面临 “盈利转亏损” 风险。对此,行业协会建议,中小卖家可通过 “抱团合作” 的方式共享财税服务资源,或选择税务机关认可的 “跨境电商财税代理平台”(如阿里财税、京东云财税)降低成本。 微型卖家(年营收低于 1000 万):需警惕 “信息错报风险”。此类卖家多为个人或小型团队,缺乏专业财税知识,易出现 “银行账户信息填写错误”“交易数据漏报” 等问题。亚马逊中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平台已开通 “财税合规绿色通道”,提供免费的信息填报指南与线上咨询服务,微型卖家可通过后台 “合规中心” 获取一对一协助。 D2 FCC “清洁购物车行动 中国电子类卖家遭遇 “史上最严清退” 就在亚马逊涉税报送落地之际,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(FCC)于 2025 年 10 月 10 日发起的 “清洁购物车行动(Operation Clean Carts)”,再度给中国跨境卖家带来冲击。据路透社与 FCC 官方数据显示,此次行动累计下架亚马逊、eBay 等平台的中国电子产品达1200 万件,涉及卖家超 3.2 万家,其中亚马逊平台的下架产品数量占比达 68%。 行动背后的 “监管逻辑” 与 “范围扩大化” 趋势 FCC 此次行动并非偶然,而是美国 “供应链安全审查” 的延续。2024 年以来,FCC 已将华为、中兴、海康威视、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等 23 家中国企业列入 “国家安全风险黑名单”,禁止其产品通过 FCC 认证进入美国市场。此次 “清洁购物车行动” 的核心目标,是清理平台上 “未通过 FCC 认证” 或 “使用黑名单企业零部件” 的电子产品,具体涵盖三大类: 通信与安防设备 华为的 5G 路由器、中兴的 4G 模组、海康威视的安防摄像头等产品被全面下架,涉及卖家超 1.5 万家。据深圳某安防设备卖家透露,其仓库中价值约 800 万元的海康威视模组产品已无法上架,且面临美国海关的 “回溯审查” 风险。 智能家居产品 智能音箱、智能门锁、智能灯泡等需通过 FCC 认证的产品,有超 40% 被要求重新提交认证材料。亚马逊美国站数据显示,仅 2025 年 10 月 10 日 - 15 日,就有超 50 万件中国智能家居产品因 “认证信息不全” 被下架。 消费电子配件 手机充电器、数据线、蓝牙耳机等配件,若使用了黑名单企业(如华为、中兴)的芯片或元器件,也被纳入清退范围。据 eBay 卖家反馈,其店铺中价值约 300 万元的蓝牙耳机产品,因采用了中兴的蓝牙芯片,已被 FCC 要求 “召回并销毁”。 新规投票在即:中国卖家需做好 “长期应对” 准备 更值得关注的是,FCC 计划于 2025 年 10 月 28 日就 “加强电子产品监管” 的新规进行投票。根据新规草案,未来将实施两项更严格的措施。 “全链条零部件审查” 要求电商平台对电子产品的 “核心零部件来源” 进行核查,若使用了黑名单企业的零部件(即使占比低于 10%),也将禁止授权销售。这意味着,中国卖家若想进入美国市场,需提前梳理供应链,更换非黑名单企业的零部件,预计将增加 10%-15% 的生产成本。 “已授权产品回溯审查” FCC 有权对过去 3 年内已获得认证的电子产品进行回溯审查,若发现存在 “安全风险” 或 “零部件违规”,可强制要求平台下架并召回。据行业专家预测,若新规通过,未来 6 个月内,美国市场将有超 2000 万件中国电子产品面临 “召回风险”,涉及金额超 50 亿美元。 对此,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跨境电商分会建议,相关卖家需从三方面应对:一是立即核查供应链,更换黑名单企业的零部件,选择高通、英特尔、德州仪器等合规供应商;二是提前申请 FCC 认证,避免因认证延误影响产品上架,目前 FCC 认证的审核周期已从原来的 2 周延长至 4 周,卖家需预留充足时间;三是开拓多元化市场,将部分资源转向欧洲、东南亚、中东等市场,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。据阿里国际站数据显示,2025 年第三季度,中国跨境卖家对东南亚市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 32%,对中东市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 28%,多元化市场布局已成为趋势。 D3 行业展望:合规化与多元化 成中国跨境卖家 “生存关键” 从亚马逊涉税信息报送到 FCC “清洁购物车行动”,不难看出,全球跨境电商行业正从 “野蛮生长” 转向 “合规竞争”。对于中国卖家而言,这既是挑战,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。一方面,税务合规与产品认证的成本增加,将加速行业 “洗牌”,部分缺乏合规能力的中小卖家可能被淘汰;另一方面,合规化也将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,帮助优质卖家建立 “品牌竞争力”,实现从 “低价竞争” 到 “价值竞争” 的转变。 未来,中国跨境卖家需重点关注两大方向:一是深化合规能力建设,建立专业的财税与合规团队,实时跟踪全球政策变化,提前做好应对准备;二是加速市场与产品多元化,除了开拓新兴市场,还需加强产品研发,推出高附加值、差异化的产品,减少对 “低门槛、高竞争” 品类的依赖。正如商务部跨境电商业态创新专家所言:“2025 年将是中国跨境电商的‘合规元年’,只有那些提前布局合规、主动拥抱变化的卖家,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立足。”
来源:SQS绿标标准
评论